粵語中「鈕」與「樓」音相通。
小時候,媽媽偶爾造好了衣服,會說:「待會我們去買鈕。」其實最初她是會說:「我們去配鈕。」但因為把配鈕說成買鈕,我又會嘰嘰地笑。
好呀,好呀,去買樓啦!
其實,買這個「鈕」,對於小孩來說,並不比買「樓」少了玩趣;那時媽最愛去的是佐敦區柯士甸道的雲裳配造衣配料,那裡是我見有最多漂亮鈕扣子的地方。
他們用原貨包裝盒疊成一幢幢高,把三兩顆釘在盒外,把盒子變成小抽屜一樣。
類似的裝置,現在深水埗一應配料供應店還是同樣;可是那些早已經換上了塑料架子;原紙盒的啊,早已沒了!那些一幢幢的鈕子盒,對於小孩,也是高樓一樣。
從小,我習慣把舊衣服的鈕除下收好,全新買回來的衣服備用鈕也會收好,見到非常漂亮的鈕自然也順便收藏。
於是久而久之,一大盒衣鈕……
早幾天,發現一件很久沒穿過的黑絲上衣袖口三顆貝殼小鈕都盡丟了。它這用的貝殼還是要黑中帶貝彩的,也比我收著的那些來得特別小點。
只好去找天專程去深水埗買鈕了。
以往習慣,這些小東西總會丟的,難得找到,多買些以策萬存。
埋單,才那麼1厘米直徑薄貝鈕,現在要賣$2一顆!店裡賣比較大的作大衣用的,設計比較特別一點的,有很多賣的幾十塊一顆是閒事。
哇噻!原來鈕價早隨樓價一直飈升耶!
回家把那盒再拿出來細賞,原來我收著的;太久空存著沒細看過它們。好些都成了小珍品。
想起之前看過一位飾物設計師很喜歡使用鈕子拼組,今天我也來玩玩,別枉了它們這些年跟著我的日子。